巡天守護三十年:“生命之塔”助中國航天行穩致遠

中新網西安9月21日電 (楊英琦)202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已三十周年。三十年來,歷經上萬個日夜和數百次的試驗,中國航天員的“生命之塔”——火箭的逃逸救生系統,參與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四號的全部發射任務。
“生命之塔”的從無到有
逃逸塔位于火箭頂端,形似避雷針。據了解,火箭上的逃逸救生系統固體發動機具有瞬間產生巨大推力的特點,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它就會立即點火工作,第一時間幫助航天員脫離險境,它也因此被譽為航天員的“生命之塔”。

逃逸救生系統作用重要、性能特殊、技術復雜。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以下簡稱:航天科技四院)承擔了其固體發動機的研制任務。經過選型、論證、研制、試驗,在當時設備條件非常有限的情況下,航天科技四院的機加工人歷時一年,用鏜床、銑床一刀一刀“摳”出來了一套產品。1995年4月19日,逃逸救生系統的主逃逸發動機,第一次矗立在秦嶺深處的試車臺上。
然而,點火后不到1秒鐘,高燃速火焰瞬間將前置噴管的彎管部分全部燒穿,試車遇到的挫折并未讓研制團隊氣餒,他們重新“起航”,從設計、材料、工藝等方面反復研究,找到了新的絕熱材料和成型工藝,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關。終于,同年的8月13日,改進后的發動機成功經受了地面熱試車的考核。
“巡天”路上的攻關與發展
1998年10月19日,在震天動地的轟響聲中,逃逸塔帶著飛船騰空而起,隨著飛船返回艙與逃逸塔分離,降落傘打開,由航天科技四院研制的四種型號10臺發動機均按指令通過考核,試驗圓滿成功。
逃逸救生系統固體發動機副總設計師李洞春告訴記者,逃逸救生系統要在火箭發射有意外發生時確保航天員瞬間逃生、安全返回;如無意外,火箭發射120秒后它必須準確脫離箭體,為后續飛行創造條件。“因肩負雙重使命,無論火箭發射成功與否,逃逸救生系統都必須成功,不能失敗。”
“我們的工作事關航天員的生命,要慎重,再慎重……”如此想法成了李洞春工作中的“執念”。他表示,在載人航天發射任務中,逃逸救生系統是可靠性要求最高的分系統,哪怕有一丁點問題都堅決不能使用。
2021年10月16日,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搭載著神舟十三號,護送三位航天員飛向中國空間站核心艙。試驗大廳一角,第五次參加載人航天發射任務的李洞春默默注視著大屏,當聽到“逃逸塔成功分離”口令后,他才深深地舒了口氣。
數代人的守護與傳承
從完成零高度逃逸救生試驗,到完成長征二號F遙一運載火箭至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所有無人/載人飛行及交會對接任務,逃逸救生系統固體發動機不斷發展,中國航天的成果不斷刷新,三十年間,這條“巡天之路”上印刻著數代航天人前赴后繼的腳印。

1996年4月,“航二代”陳紅斌調入載人航天逃逸救生系統固體發動機研制團隊,從事發動機的殼體設計工作。“我的父親陳立學是航天四院逃逸救生系統固體發動機第一任總設計師,他沉穩細致、‘苛刻’對待所有隱患的工作態度,使我一開始就了然這份職業的壓力與責任。”
“每一次的火箭發射,航天員每一次出發與返回,都牽動著我的心。”如今,已成長為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逃逸救生系統固體發動機主任設計師的陳紅斌依然堅守在工作一線,“我與中國載人航天共成長,也相信未來它一定會成就新的輝煌。”
航天精神薪火相傳。數代航天人中不乏與陳紅斌一樣的“傳承者”,他們踏著前輩的足跡向更宏偉的目標翻越關山。
“未來,逃逸救生系統固體發動機將采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性能大幅提升。新一代逃逸救生系統固體發動機將為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提供更加可靠、更加靈活、更加先進的逃逸方案。”談及未來,李洞春充滿信心。(完)

- 專題: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7日 20:53:23
- 2025年04月17日 19:30:10
- 2025年04月17日 16:25:07
- 2025年04月17日 15:01:13
- 2025年04月17日 13: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