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州二月二十日電(何國平王華)中國國家“八六三”項目課題參與者、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一軍醫大學鐘世鎮教授今日在此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首例女性虛擬人數據集已構建成功。
這標志著中國在完成數字化虛擬人體若干關鍵技術之后,建立了有知識產權的中國虛擬人數據平臺,為開發各種用途的軟件和參予國際合作與競爭搶占了應有的地位。
“數字化虛擬中國人數據集構建與海量數據庫系統”這個國家“八六三”高技術發展研究課題,居于生命科學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的前沿領域。它運用人體信息和計算機技術,將真實的人體斷層數據進行電腦處理,能為不同行業提供后續開發虛擬人體的數據參數。
據悉,美國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先后公布了一男一女兩組數據,依托這個數據集為平臺,在國際上開發了大量相關應用軟件,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為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虛擬人,承擔人體建模數據采集任務的第一軍醫大學,在鐘世鎮教授的帶領下,經過一年多刻苦攻關,有針對性地解決了一系列與人體建模有關的關鍵性技術。與美、韓所完成的虛擬人數據集相比,中國首例女性虛擬人數據集在標本處理、血管顯示、機械改裝、冷凍保存、切削調控、數據獲取等八大綜合技術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補充、完善、改進和提高。
鐘世鎮教授向記者介紹說,虛擬人數據集,具有廣泛的應用開發前景,經過后續技術處理和有關參數補充,可以替代真人進行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也可代替真人進行帶有痛楚的臨床試驗,縮短研究周期,提高治愈效率。虛擬人也將為國防軍事醫學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此外,日本、韓國等人種近似的國家及港澳臺地區對虛擬中國人數據集也有巨大需求。
——相關背景
中國1年半攻克世界難題
2001年11月,虛擬人研究被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由中國科學院、首都醫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等協作攻關,第一軍醫大學承擔人體建模的數據采集。在第一軍醫大學鐘世鎮教授的帶領下,經過1年多刻苦攻關,先后補充投入150多萬元,有針對性地解決了一系列與人體建模有關的關鍵性技術。
美虛擬人原體切成5190片
由于“虛擬人”具有重大的社會應用價值,歐洲一些國家及日本等紛紛啟動這個研究項目。而此前,只有美國、韓國掌握了“虛擬人”技術,建有“虛擬人數據集”。1994年,美國科學家將一具男尸切成1878多片,每片厚度1毫米;1998年,又將一具女尸切成5190多片,每片厚度0.33毫米,并以這個數據集為平臺,開發了大量相關的應用軟件。
我國虛擬人原體切片多三千
據了解,與美、韓所完成的虛擬人數據集相比,中國首例女性虛擬人數據集在標本處理、血管顯示、機械改裝、冷凍保存、切削調控、數據獲取等8大綜合技術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補充、完善、改進和提高:研制出專用切削設備,切片精度提高到0.1毫米;采用立式冷凍、立式包埋和立式切削等技術,最大限度地保持和體現人體各個臟器的形狀和位置,保持了人體原有的形態,避免因多次裝夾而引起的數據丟失;編制了人體斷面圖像采集工藝,實現自動化控制連續切削和自動化圖像采集;對獲得的數據進行幾何色彩校正,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同時,將血管鑄型技術應用于虛擬人數據集的建模,解決了目前國際上尚未解決的血管顯示技術難題。這次完成的女性數據集,切片斷面僅0.2毫米,共切片8556片。據悉,首例女性虛擬人數據集已經提供國內有關研究單位應用。
走近虛擬人虛擬人由切片數據構成
虛擬人由切片數據構成
虛擬人并不是真人,而是在電腦里合成的三維人體詳細結構。要采集這些數據,先要選取一具尸體,將尸體冷凍,用精密切削刀將尸體橫向切削成0.2毫米薄片,將每一次切片,都會利用數碼相機和掃描儀對已切片的切面進行拍照、分析,之后將數據輸入電腦,最后由電腦合成三維的立體人類生理結構。
我國首個女虛擬人原體
“中國虛擬人2號”為女性,是我國首個女虛擬人。據介紹,該虛擬人的數據采集者年齡為19歲,身高1.56米,是廣西人,去年在廣東因食物中毒而急性死亡。鐘院士認為雖然她不是一個健康人,但由于是急性死亡,骨骼身體結構保持完好,加上年紀很輕,是一個條件很不錯的標本。
虛擬人代真人接受試驗
“虛擬人數據集”將廣泛應用于醫學、國防、航空航天、體育、建筑、汽車、影視及服裝等人類活動相關領域。
例如,專家可以借電腦操控,代替真人做各種科學實驗。專家們可以在虛擬人身上做物理實驗,例如人的骨頭很硬,但是究竟能承受多重的外力,可以用虛擬人代替真人模仿撞擊實驗。
人類將來可以虛擬自己
據專家設想,將來人類不但可以運用別人的身體制成虛擬人,還可以看到虛擬的自己。只要通過人體三維空間攝像處理,便可以在電腦上清清楚楚地看見自己的身體,還可以穿越表皮,深入到內臟、血管、神經、骨骼、肌肉等等,每個人也都可以擁有自己的身體數據庫,真正了解自己身體的運作。
虛擬人二號
名稱:女性虛擬中國人
切片數:8556
切片厚度:0.2mm
特點:斷層顯示細微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