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并注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聯系電話:68994602)
圣彼得堡,這座俄羅斯名城,剛剛經歷了其他城市所無法企及的榮耀。為了慶祝她的300歲誕辰,俄羅斯傾舉國之力大大地操辦了一場。
俄羅斯花了差不多5年時間籌備,投入15億美元,對市內70多處設施和古跡進行自建城以來最大規模的“整容”。
而這場慶典已不再屬于俄羅斯人自己,來自全球的44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齊聚圣彼得堡助興,整個世界的目光都被她吸引。
當地時間5月30日黃昏時分,圣彼得堡上空飄起一場雨,原定在廣場舉行的慶祝活動改在伊莎大教堂,站在這座教堂外的涅瓦河畔,一向表情冷峻的普京說,“這座有著300年歷史的城市邁入了新的發展紀元。”而此刻,在遙遠的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天剛破曉——幅員遼闊、橫跨11個時區,占世界陸地總面積1/6的俄羅斯,沉浸在對彼得大帝的追憶之中。
300年前,彼得大帝建造了圣彼得堡,為俄羅斯開辟了向西望的視野和走向強大的契機。這位俄羅斯強人當時說,“設若天假我以年,圣彼得堡將變成另一個阿姆斯特丹。”“給我20年,還你一個奇跡的俄羅斯。”這是普京的承諾。二人多么相似的語氣。
今日的盛典,能否成為普京、這個被期待成為彼得大帝繼承者的人,帶領俄羅斯回歸歐洲、回歸世界大國行列的新的里程碑?
當我們的報道面世的時刻,圣彼得堡的狂歡已漸行漸遠,俄羅斯民族被撩撥起來的雄心將不得不回歸冷酷的現實,重新面對如何在夢想和現實之間,構建起一座可能的橋梁的難題
在過去的10多天里,俄羅斯總統普京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忙碌同時也最風光的人。
在圣彼得堡——他的家鄉,普京走馬燈似地周旋在各國元首之間,與他們會見、交談、舉杯、參觀故跡、觀看演出。借著紀念彼得大帝和他所建造的圣彼得堡的時機,普京導演了一出以他本人和俄羅斯為主角大戲。
然而,斥資15億美元,為一座城市的誕辰舉辦慶祝活動,與普京一貫的務實作風迥異,顯然,他的著眼點不在圣彼得堡。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所長邢廣程認為,普京舉辦圣彼得堡300周年慶典,第一是為了昭示俄羅斯歷史的輝煌,第二,想通過這次活動為俄羅斯在國際舞臺上開辟一個空間,提高俄羅斯的國際形象,第三,展示圣彼得堡和俄羅斯的形象,吸引外資,刺激經濟發展。
圣彼得堡盛典,是俄國繼紀念衛國戰爭勝利50周年之后,第二次通過一個國內的活動召集到眾多國家的元首。
在流光溢彩的演出背后,普京的潛臺詞是,相對于3年前那個民生凋敝的俄羅斯,如今的俄羅斯正逐步走出困境、恢復實力,他要像彼得大帝那樣,帶領俄羅斯重新融入西方世界。
把俄羅斯建設成一個“強國”,正是普京步入政壇以來樹立起來的政治形象所在。
回歸歐洲
51歲的普京,出生于圣彼得堡一個冶金工人的家庭,1975年畢業于前蘇聯國立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成長在彼得大帝建造的城市,普京一直將彼得大帝視為自己的偶像。
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普京將一幅彼得大帝的畫像掛在辦公室里。
在歷史上,彼得大帝當政的年代是俄羅斯正式轉向西方、“打開通往歐洲的窗戶”的開始。重新融入歐洲也是普京上任后確定的既定政策。
俄羅斯問題專家盛世良說,俄羅斯人一直以“最歐洲化的亞洲人”自傲,同時又深以“最亞洲化的歐洲人”自卑。普京選擇回歸歐洲一方面根源于自彼得大帝以來的歐洲情結,一方面是由于理性地認識到,如今的俄羅斯不是美國的對手,只能通過融入歐洲加強同西方的交流和合作。
普京最終決定融入歐洲,是經過權衡以后的選擇。在執政初期,普京奉行“歐亞并重”的外交原則,2000年7月,普京在訪問中日朝三國時說,俄羅斯既是歐洲國家,也是亞洲國家。但“9·11”之后,普京修正了上述提法,2001年10月初他在訪德時明確表示:俄羅斯不是“歐亞大國”而是“歐洲大國”。
5月31日,在帶領40多位國家元首參觀曾被納粹德國摧毀、如今重新修復的凱瑟琳宮琥珀廳時,普京說:“這個藝術圣殿已成為我們歐洲大家庭新關系的象征。”在凱瑟琳宮偏殿舉行午宴上,普京再次強調:“就圣彼得堡的歷史和文化而言,俄羅斯明顯地成為歐洲不肯分割的部分。”
同一天,在康斯坦丁宮舉行的俄羅斯-歐盟峰會上,普京在開幕詞中呼吁打破歐洲國家間的邊界,而這個“自由邊界”歐洲也要包括俄羅斯。
俄羅斯媒體有分析指出,由于歐盟即將東擴到俄羅斯的大門口,俄擔心會再次被擋在歐洲之外。普京總統可能甚至會尋求在歐盟的談判桌上有一個特別的席位,就像北約——俄羅斯委員會那樣的形式。
此前,普京曾說過,俄羅斯選擇的道路是“西歐文化的一部分”,“這是我們的價值所在”,“無論我們生活在哪里,遠東還是南方,始終是歐洲人,我們將努力留在我們地理和精神所歸屬的地方,如果有誰想把我們從這里排擠出去,我們將被逼尋求建立聯盟,鞏固自己的地位”。
強人政治的復蘇
俄羅斯民族具有一種奇特的、內在矛盾的民族性。黃宗良教授將其概括為:忍耐、順從、崇拜權威,但一旦被逼到墻角,也會拼命反抗,陷入無政府主義的極端。
對俄羅斯政治有著深入研究的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關海庭說,在政治領域,俄羅斯這個民族崇尚強勢人物,并一直為強勢人物所支配。從彼得大帝、葉卡婕琳娜大帝一直到列寧、斯大林,這些領袖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響了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黃宗良說,當一個偉人消逝了,俄羅斯人總是期待著另一個偉人能夠站出來帶領他們。上個世紀末,絕大多數俄國人已經厭煩了葉利欽這樣一個反復無常、病病殃殃的領導人,他們期待一位年富力強、有主見的人物來帶領俄羅斯走出困境。當時,俄羅斯人的一個共識是:“俄羅斯再不能亂下去了。”
這時,“謎一樣的”普京擔當起了這個角色,在俄羅斯整個國家陷入困境的時候,普京一上臺就對外展示出強勢的形象,并以類似“救世主”的形象為俄羅斯人所接受。
借著此次紀念圣彼得堡300周年的時機,普京是否有意將借此將自己和彼得大帝并列起來,塑造自己的“強人”形象呢?
俄羅斯問題專家盛世良的看法是否定的。他說,至少普京在表面上沒有做這樣的表示,而且俄羅斯已經不再處于依靠個人權威,普京的政績是靠實務得來的。“俄羅斯人的退休金從普京上臺時的每月400盧布,漲到了今天的1400盧布,這才是解釋普京的民意支持率高達70~80%的原因。”盛世良說。
普京的總統任期將于明年屆滿。4月22日,俄羅斯中央選舉委員會主席亞歷山大·韋什尼亞科夫宣布了下屆俄羅斯國家杜馬和總統選舉的日期。杜馬選舉定于今年12月14日舉行,競選活動從今年9月1日開始;俄羅斯總統大選定于明年3月14日進行,競選活動從今年12月10日開始。
不可否認的是,圣彼得堡300周年慶典為普京提供了一個個人表演的舞臺,通過這次活動,普京的支持率再度攀升,為他贏得下一屆總統選舉提供了保證。大部分俄羅斯人的看法是:普京很有能力,我們寄希望于他。
新總統的掙扎
圣彼得堡300周年慶典開始前的5月16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宮發表了今年的年度國情咨文。在咨文中,普京對俄羅斯經濟的現狀和前景進行了分析,他指出,俄羅斯經濟在近年的確有起色,在過去三年,俄羅斯經濟增長了20%。
但他同時說,俄羅斯經濟仍然是疲弱而且不穩定的,俄羅斯走向富強的步伐還不夠快。
這是普京就任俄羅斯聯邦總統以來第4次發表國情咨文。在過去的3年多時間里,俄羅斯在普京的領導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其經濟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和車臣恐怖主義危險等問題,就像高懸在俄羅斯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威脅到俄羅斯的未來。
1999年8月,當在俄羅斯政壇上寂寂無名的普京被葉利欽任命為總理時,他很清楚,從葉利欽手里接過來的是一個爛攤子。
自1992年開始的“休克療法”,沒有給俄羅斯帶來更多的生機,從實行通縮性財政政策引發的經濟蕭條到1998年的金融危機,使俄羅斯帶陷入了空前的動蕩。盧布不斷貶值,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度下降,工廠倒閉,物價飛漲,俄羅斯有些地方的失業率高達50%~60%,貧富差距拉大,除了一部分新興財閥之外,大多數俄羅斯人的生活陷入了凄慘的境地,人口的出生率降到全世界最低水平,種群退化現象十分嚴重。
由于盲目實行“私有化”進程,一些大財閥肆意掠奪國家資產。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斌撰文說,葉利欽執政時期,寡頭們全面操縱了政府的財政金融政策,直接掠奪國庫、銀行謀取暴利。
特別是金融寡頭勾結政府官員,將原來效益良好的大型國有企業竊為己有,導致了稅收大幅減少財政赤字困難;操縱財政發行利率200%的債券,以高利貸形式直接掠奪國庫資源;當財政陷入越來越深的危機時,又發明了所謂“抵押貸款私有化”,將儲藏豐厚的大油田、礦山廉價抵押拍賣。
而備受指責的是,葉利欽政府為了保證寡頭的利息收入,寧愿拖欠巨額的工資和養老金。
在談及俄羅斯的這段改革時,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將其稱為“一種罪惡的資本主義”。普京顯然認識到了當時的狀況,他在發表于1999年12月30日的《千年之交的俄羅斯》一文中發出警告:“俄羅斯正處于數百年來最困難的時期,它首次真正面臨淪為二、三流國家的危險。”
在同一篇文章中,普京宣告俄羅斯要結束葉利欽時期對西方的過度依賴,尋求獨立的發展道路。
“每個國家,包括俄羅斯都必須尋找自己的改革之路……只有將市場經濟和民主原則與俄羅斯的現實有機結合起來,才會有光明的未來。”
普京執政三年
2000年7月,剛剛就任4個月總統的普京在國情咨文中說:“俄羅斯惟一現實的選擇是做強國,做強大而自信的國家,做一個不反對國際社會,不反對別的強國,而是與其共存的強國。”
出任俄羅斯總統后的半年時間內,他先后批準了《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構想》、《俄羅斯聯邦軍事學說》和《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構想》三個綱領性文件,全面闡述了俄羅斯在新的歷史環境下國家安全所面臨的威脅和挑戰,確定了全面均衡的大國外交方針,顯示出一副“大國”和“強國”的姿態。
普京開始給俄羅斯,這個病入膏肓的患者進行手術。
在經濟領域,普京首先擱置了俄羅斯前第一副總理丘拜斯制定的一系列私有化計劃,特別是能源、通信等戰略行業的私有化。他動用鐵腕手段,狠狠打擊了私有化中崛起的金融寡頭,阻止他們勾結腐敗官員掠奪社會財富,將巨額掠奪資金轉移到海外。
這個行動在他當選總統后不到兩個月就開始了。昔日叱咤政壇商界的寡頭們,因此紛紛受到俄羅斯檢察機關的調查和傳訊。第一號大寡頭別列佐夫斯基和第二大寡頭古辛斯基,均逃亡海外。
這成為促成俄羅斯經濟明顯好轉的重要原因。
此外,普京對以前的經濟體制做了大規模調整——“讓國家對經濟和社會進程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建立完整的國家調控體系”,使俄羅斯經濟成為“可控制的市場經濟”。
政府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旨在復興經濟的積極政策,諸如實行市場機制與國家刺激相結合的投資政策、推行積極的工業政策、實行合理的經濟結構政策、建立有效的金融體系、取締影子經濟、推行現代化的農業政策、成立聯邦出口支持署、通過俄羅斯反傾銷法、積極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逐步實現同世界經濟的接軌等。
此外,普京還花大力氣理順國內各種政治關系,加強中央集權。在《千年之交的俄羅斯》一文中,普京指出,“國家及其體制和機構,在人民生活中一向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有著強大權力的國家對于俄羅斯人來說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恰恰相反,它是秩序的源頭和保障。”
葉利欽執政期間,俄國上層權力機關爭斗不止,導致中央權力削弱,政令不通。聯邦政府政令的影響力,往往只限于首都莫斯科周邊的地區;蘇聯解體后遺癥的影響以及改革失誤引發的離心力,民族分立和地方分離思潮蔓延;許多地方領導人把自己的勢力范圍變成個人的“封地”,公然違抗總統和中央的指令。
事實上,除車臣民族極端勢力公開與聯邦中央武裝對抗外,一些聯邦主體也幾近半獨立狀態。
在橫向上,普京緩和各黨派關系,模糊中右黨派之間的界線,聯合左翼的俄共,結束了葉利欽時期總統和杜馬之間關系緊張的局面。
縱向上,普京致力于加強中央的權力,主要措施包括:按地區管理原則建立7大聯邦區;改革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的組成原則;制成整頓聯邦憲法秩序和紀律的法律;建立國務委員會。
其中以第一項最為重要,普京將俄聯邦89個聯邦主體劃分為7大行政區,向每個區派出直接對總統負責的全權代表,負責在聯邦區內組織實施總統確定的內外政策的基本方針,定期向總統報告聯邦區國家安全問題、社會經濟和政治局勢。
對內的這一系列強硬措施使俄羅斯國內大局穩定。
被普京改變的俄羅斯
在普京接掌政權大刀闊斧改革下,俄羅斯的經濟狀況已經明顯好轉。1999年當年,俄羅斯GDP即實行轉軌以來最顯著的增長,達到3.3%。在接下來的3年里,俄羅斯的經濟繼續穩步增長。2000年,俄羅斯的GDP增長達到7.6%,創下近年之最;2001年,受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影響,俄羅斯GDP增幅降至5.5%;2002年的GDP增長則為4.1%,在西方世界經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這一成績顯得相當不錯。
2002年7月31日,俄羅斯國家統計委員會主席弗拉基米爾·索科林在莫斯科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俄羅斯居民的生活已經達到了1998年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但索科林同時透露,俄羅斯退休者的生活指標仍然要低于1998年危機前的水平,2002年6月俄羅斯的失業者人數比1998年8月下降了30%。但人民的生活水平還遠低于1989年的水平。
進入2003年,一系列已經公布的經濟統計數據仍然可提升俄羅斯的信心指數。
4月15日,俄羅斯國家統計委員會發布的統計資料顯示,第一季度俄羅斯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6.4%,是最近三年中增長幅度最大的;
根據俄羅斯中央銀行5月9日公布的統計數字,今年4月俄羅斯聯邦外匯儲備從517.9億美元增加至561.11億美元,凈增43.21億美元。
不斷增長的外匯儲備給了俄羅斯當局信心,去年10月,俄總理卡西亞諾夫曾宣稱,俄羅斯將不會再次發生金融危機。相應地,國際信用等級局“標準普爾”去年8月已將俄羅斯在外匯和當地貨幣方面的長期主體責任等級由“B+”提高到“B-”;
俄羅斯國家統計委員會4月18日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今年3月份俄羅斯的失業者總數為597.5萬人,失業率比2月份下降了2.2%。但是,與去年年底相比,俄羅斯的失業者總數卻上升了2.7%,正式登記的失業者增加了10.1%。
對于俄羅斯經濟的復蘇,北京大學的關海庭教授評論說,不應該過分夸大普京的作用。他的理由是,1998年金融危機以后,俄羅斯已經跌到谷底了,沒法再下滑了,社會各界都有要重新走上發展道理的愿望。
“普京確實非常有能力,但是,他也趕上了一個好的機遇。”關海庭說。
石油成就不了的大國夢
雖然目前俄羅斯經濟形勢向好,但是對于這種走勢是否會在未來持續,分析人士表示擔憂。
北京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強教授說,俄羅斯近年來的經濟發展過度依賴石油出口,隨著伊拉克戰爭的結束,石油輸出國組織是否將堅持限產保價策略,維持油價不變,有待觀察,這有可能導致國際石油市場價格下跌,那么俄羅斯的經濟必將遭受沉重打擊。
俄羅斯是一個資源大國,石油儲量豐富,其探明儲量居于非歐佩克國家首位。有分析認為,上個世紀90年代,俄國經濟連續數年呈兩位數的負增長,GDP總量萎縮了55%而沒有導致經濟崩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靠出賣石油等礦產資源換回大量外匯而得以支撐。
2000年俄國經濟猛增7.6%,主要得益于國際石油價格高居不下,石油價格暴漲使其出口額增長40%,出口總額支撐了俄羅斯當年GDP的40%以上。
9·11之后,阿拉伯國家的反美情緒升溫,巴以沖突加劇,形勢逼迫美國這個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和進口大國開辟多元化的石油來源,以減少對中東地區石油輸出的依賴。這給俄羅斯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俄國加大了石油開采力度,2002年初,俄羅斯的日石油開采量已經超過沙特,躍居世界第一位。
據俄羅斯能源部公布的統計數字,2002年俄羅斯石油產量達到3.7693億噸,比2001年增產9%,創下過去10年內的最高紀錄。
俄羅斯各石油公司借機大發其財,不但為俄羅斯創造了比前一年多50億美元的稅收,而且其利潤也增加了70億美元左右。另據俄羅斯國家統計委員會的一份統計,能源行業工人的月工資為15094盧布,這是俄工人平均月工資4694盧布的3倍多。
但是,美國在伊拉克軍事行動的結束,給俄國的經濟前景蒙上了不確定性的陰影。美國對伊拉克石油資源的控制權可能導致“限產保價”機制的失效。
一項研究表明,如果伊拉克戰后的親美政權將石油產量提高一倍的話,將導致世界原油價格每桶下滑10美元。
據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所稱,如果國際市場上每桶石油價格下跌6美元,俄羅斯的經濟增長速度就將下降一半。而如果油價跌到每桶13美元以下,俄羅斯所有石油公司都將虧損,俄羅斯經濟面臨崩潰危險。
分析人士曾指出,在國際石油市場和對伊石油貿易上的利益尤關,是俄羅斯此番堅定地和德法站在一起,反對美國對伊動武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產業結構不均衡、過分依賴石油出口給俄羅斯經濟埋下的隱患,俄羅斯經濟中其他方面的問題也不容低估。俄羅斯背負著沉重的外債負擔,2002年,俄羅斯在償還外債本息上共計花費了140億美元,其中本金68億美元,利息72億美元。相比2001年,俄羅斯負擔的外債減少了9%,但債務總額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左右。
雖然普京上任以來致力于提高工人工資和退休金水平,但俄羅斯在轉軌時期造成的貧富差距過大的狀況依然得不到明顯改觀。根據俄羅斯國家統計委員會2002年10月公布的統計數字,俄羅斯全國32%的現金收入為占人口總數10%的俄羅斯最富有的人所有,而占人口總數10%的最貧窮的人只擁有全部現金收入的2.3%。
此外,俄羅斯還面臨著國家機制不健全、私有產權保護不足,財政緊張,生產性投資不足等問題。車臣恐怖主義也像幽靈一樣盤繞在俄羅斯的上空。這些問題能否在未來得到妥善解決,將決定性地影響俄羅斯的經濟走向。
昭示著大國夢想的圣彼得堡慶典的輝煌轉眼成為過去。對于普京而已,如何在夢想和現實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才是關鍵所在。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2003年第20期 文/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