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京度過春節假期的邱麗又開始收拾行裝,她打算3天后回到英國的巴斯大學。大學畢業后,從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為期3個月的研修開始,24歲的她在歐洲“游學”已一年有余,走過奧地利、德國和芬蘭,巴斯大學是她的第四個落腳點。“也許還有第五個,也許沒有。”邱麗滿不在乎,“邊走邊學邊玩,留學就是我的生活。”
留學體驗:五味且多彩
當46萬中國學子出現在世界103個國家的高等學府,當“中國面孔”在越來越多世界頂尖大學成為留學生的“大多數”,當出國留學已成為高校畢業生乃至中學畢業生的主流選擇之一,“留學熱”已不再是一股忽漲忽落的風潮,而逐漸成為常態并日趨理性與務實。
在牽動著世界目光的歐美知名大學實驗室緊張工作的,有中國留學生;在東南亞島國的燠熱中坐在簡易的宿舍里一臉茫然的,有中國留學生;在異國他鄉的超市、餐館揮汗賣力的,有中國留學生;裝束入時、駕著寶馬車四處兜風的,也有中國留學生;踏進華爾街、硅谷,躊躇滿志地規劃創業的,有中國留學生;落戶悠閑的英格蘭小城,享受寧靜平穩生活的,還是有中國留學生。
今天的中國留學生,不再是“心向歐美,勤學苦讀”的千人一面,從出國的動因、留學目的地的選擇,到留學生活的安排和未來人生的規劃,都更加豐富多元。
與以往幾代留學生相比,新一代留學生們少了貧困的折磨與動亂的不寧,多了平和的思考和富庶的大度;少了解不開的歷史恩怨,多了世界性的視野。
留學目標:版圖在擴張
“小國也可成大業”,這是塞浦路斯針對中國學生的宣傳口號,這個位于地中海的島國,也在國際教育展上設置了招生展位。“較高的教育水準,寬松的準入門檻——高中、中專、職高畢業以及大學畢業均可申請,僅相當于英美國家三分之一的學費和生活費,有保證的簽證,良好的社會治安和宜人的地中海式氣候”,都成為吸引中國學生的“賣點”。而這種“曲線救國”式的國際教育方式,也的確吸引了不少中國學子和家長。據悉,目前這個島國最好的大學——塞浦路斯學院,已有300多名中國留學生就讀。
在海外的46萬名中國留學生,其分布的版圖已由最初的集中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迅速擴展到全球至少103個國家和地區。
隨著留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多,中國學生留學國別的選擇逐漸呈現多元化趨勢,目的國家逐步從發達國家向中等發達國家甚至是發展中國家延伸:
*傳統的留學熱門國家熱度不減,留美學生已近5萬人,英國2002年的中國留學生人數比上年增加了70%,澳大利亞、加拿大也分別增加了50%;
*從前少人問津的國家變得吃香,德國、法國、烏克蘭等需要改變語言結構但費用低廉的國家,成為中國工薪家庭出生的學生留學的新熱點。
*俄羅斯、南非、愛爾蘭、意大利、新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成了留學新賣點。
統計顯示:
*目前在俄羅斯留學的中國學生已超過1萬人,絕大多數都在一流大學學習,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在俄羅斯最頂尖的大學讀書;
*英聯邦國家的南非,因其承襲了英國的教育體制,保持著與歐美同步的教育高水準,也吸引了1萬多名中國留學生;
*在素有“翡翠島國”之稱的愛爾蘭,目前中國留學生已達3萬人,其中只有600多人在高等院校正規專業就讀,其余大多在語言學校學習,送子女到愛爾蘭讀書,在東北的沈陽、大連幾乎成了一種時尚;
*在新加坡求學的約5萬名外國學生當中,約1/3來自中國,人數介于1.3萬人至1.5萬人;
*泰國大學部統計,目前在泰國的外國留學生共4339人,其中中國學生為954人,居首位。
權威人士指出:留學國家選擇的多樣性與經濟全球化有關。此外,由于留學國家教育質量的高低、收費的多少、獲取簽證的難易程度存在差異,加上留學生本人學生成績的差異和家庭收入的不同,都決定了留學生在選擇出國留學目的地時的多樣化。
一位教育專家分析說:歐美等熱門留學國家的留學市場日趨飽和,留學門檻不斷升高,一些曾經不被重視的小國由此漸漸“浮出水面”。教學質量高、良好的生活條件以及低廉的留學費用是這些國家的共同特點。“這些國家實行的都是中西糅合的管理制度,同時又有多種語言環境,社會文化習俗相對接近,這是吸引中國學生的主要原因。”
一位留學中介負責人這樣認為:留學是一種教育投資,因此也是按照一定的市場經濟規律來運作的。可以說,相對低廉的留學費用是近年來中國人選擇一些小國家,特別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留學的主要原因。
留學說法:目的多樣化
*“什么教育能使我在明天比別人更有價值,是我作選擇時的標準。”2002年海外優秀科技大學推介展示會上,一位正在展臺前咨詢的學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作了這樣的表示。
*“我覺得國內中學的科目太多,有點招架不過來,同時又不能集中精力學習自己喜歡的科目。西方的教育模式,比如英國,或許更適合我。”正計劃去英國留學的中學生林明玉說。
*“國內大學的MBA已經太濫,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要有更大的競爭力,要想沖破‘玻璃天花板’,還是到國外名校去讀一個MBA比較好,高投入才有高回報嘛。”外企白領張宏說。
*“歐美大學的科研條件、資金力量、學術環境、學術規范,還有緊跟世界學術前沿的節奏,都很讓人向往,對于我們這些理科生來說,能夠去國外一流大學深造是第一選擇。”生物系學生劉智博說。
*“考上北大清華的人畢竟太少,出國留學就有機會進入國外的名牌大學,還能讓我在更廣闊的天地里自己去體會和發現,哪怕是吃苦也是一種收獲。”中學生葉子說。
圍繞著同一個核心——尋求優質教育資源,為個人素質和競爭力加分,“留學說法”因為個人背景、閱歷、條件的不同而形形色色。
最近的一次調查顯示,近3年來北京地區本科畢業生出國留學的人數每年以37%的速度遞增。在一項對北京5所名校進行的調查中,超過70%的學生表示有出國意向。
有專家評論說,盡管出國留學日益升溫,并且居高不下,但是這種“高熱”是理性的,并非盲目的,因為它背后是中國人對于高等教育資源實實在在的需求,對于教育投資成本與回報反反復復的權衡考量。
1999年赴英國讀預科、2001年被劍橋大學錄取攻讀工程學的徐海天,原本在深圳讀中學。他認為,出國留學其實只是深造的一種選擇,而這種選擇帶給他的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被動的學習轉向了主動的學習,是一種快樂的學習,這就是我最大的變化。”
徐海天說:“我們這一代留學生多數都是自費的,一部分是拿了獎學金的,打工留學的生活可能從我們這一代起終結了。”他表示,在他的同學中,拿獎學金、打工掙錢的愿望都不迫切,拿獎學金只是為了向國內的父母好友證明自己的成績。但同時,“不打工的學生似乎不叫真正的留學生,沒有過打工經歷的留學生活就不叫真正的留學生活。”所以,他們中的不少人也加入了打工的隊伍,“掙多少錢不是我們的目的,經歷才是我們要的。”
“不到美國非好漢。”張宇明態度很堅定。在美國拿下博士學位回國創業的他認為,中國學子到美國所追求的主要就是美國的成材的環境。同樣一個人,在美國的成材機會遠遠高過在中國的成材機會。他表示,美國幾乎在各個主要行業都占據世界龍頭老大地位,到美國可以見識世界最先進的水準。“如果你在美國工作學習一段時間,真正深入到美國社會中去,并與之融為一體,你會感到每天都有新收獲,每天都有新挑戰,每天都有新進步。”
“留學是用金錢買時間。”一位署名“獨在異鄉”的留學生在一家留學網站上這樣寫道。他認為,出國留學更吸引人的是一個有外語,有個人自由,學制寬松,可以充分展現自己的環境。他說,在國內讀四年,拿到的是一個證書;在國外四年下來拿到的至少是兩個文憑:所學專業和一門外語。另外,獨立在外的生活經驗,打工經歷,開闊的眼界和為人處世之道,更是一筆極大的財富。
當留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像本文開頭提及的邱麗那樣,不少留學海外的學子已不再僅僅把留學當作未來生活的鋪墊、提升個人“身價”的手段,懸梁刺股,孜孜以求;而是把漂泊求學的日子當作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作一種生活方式,悠游隨性,享受體味。
目前在德國讀書的穆雨,將瀟灑自在的游學當作對抗沉悶生活的武器。“我的理想是滿世界流浪,像光線那樣自由地入侵每個角落。”穆雨說。她在一篇文章里寫道:長久以來,我只能努力扮演著循規蹈矩的小角色。總的來說,我一直是個好孩子,雖然我討厭學校,可還是上完了所有該上的學。我進了讓大學同學羨慕不已的公司,我穿職業套裝和高跟鞋,可是我從來不快樂。都市里的氛圍令我窒息。
在一次次的白日夢之后,穆雨終于下定決心,傾盡工作以來的所有積蓄,聯系好位于一座德國小鎮的學院學習藝術史。她說,當自己痛快地辭職離開家,乘上咆哮著沖向天空的飛機時,真希望未來的生活就像飛機起飛時一樣,永遠保持上揚的姿勢。
如今的穆雨,生活雖不富有卻相當閑適,讀自己喜歡的書,聽講座,參加沙龍,用文字寫下自己的感受,慈祥和藹的房東老太太,鄰居的花園和小狗,常常出現在她的字里行間。穆雨說,等到在這個小鎮待夠了再換一個地方,“也許過幾年,也許過幾天。”
也有人對這種將留學作為生活方式的態度表示異議。從事IT業的郭先生說,他曾經去過不少有中國留學生的小城。在交往中發現,許多人早已喪失了剛出國時的銳氣,只是滿足于眼前的寧靜生活,對學習研究已不見得有多大興趣,拿點學分也僅僅是為著保持身份和下年度的獎學金而已,他們更關心的是就業的機會和移民的可能。“許多留學生一個個都漸漸‘鄉’化和‘仙’化了,成了分享西方福利社會殘羹的一分子。”
他認為,作為不遠萬里來到西方的中國留學生,不應只追尋這樣一種停滯不前的生活。“出國,留學,吃苦,受累,所有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么?人們究竟在什么地方迷失了自己。”這種反思的聲音在今天的中國留學熱中日益清晰,也從另一方面顯示出人們的理性思考。
當然,留學生活是需要自己去親身體驗的,哪一種方式、哪一個國度更適合自己,只能是憑個人需要作出最佳的選擇。(據遼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