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鄉村觀察:鄉土文化如何變“錢景”?
中新網衢州7月24日電(張斌 董易鑫 王舒怡)“我們村子去年舉辦了‘我們的村晚’,村干部們都上場表演了節目。你看,右邊這個穿著西裝跳舞的人就是我。”近日,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當地萬田鄉上蔣村黨支部書記蔣峰一邊給中新網記者翻看手機里的視頻畫面一邊說。
上蔣村是當地一個城郊村。三年前,在村民支持下,蔣峰作為新鄉賢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一上任,他就發動村干部和村民舉辦“我們的村晚”。“我接任后,把村里中斷60多年的舞獅隊又組織起來了。希望用文化激發村民的凝聚力,樹立集體意識,這樣很多工作就都好推進了。”
鄉土文化,對于鄉村振興的價值毋庸多言。但應如何激發其力量,乃至將其轉變為現代化鄉村發展的動力?近日,中新網記者就此在柯城區多個村落探訪,尋找當地的“答案”。
走在上蔣村的小道,十分愜意。農家書屋、健身房、露天籃球場等設施一應俱全。如蔣峰所說,在民俗文化影響下,上蔣村村民支持村莊建設的意愿更強了。眼下,該村正在發揮城郊村優勢發展集體經濟,謀劃打造幸福小吃一條街,將文化“變錢花”,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在這條路上,柯城區溝溪鄉余東村更有經驗。該村被譽為“中國第一農民畫村”,800多人口的余東村有300多人參與農民畫創作,還吸引中國鄉村美術館落址于此。
“以前就是白天種地,不忙了就拿起畫筆畫一畫,畫的都是村子事。”該村最早拿起畫筆的農民畫家余春良說,他的女兒、孫女都在畫畫,村子里還會定期組織繪畫交流。
“農民畫就是我們響當當的招牌。”余東村黨支部書記余曉勤說,目前,該村吸引特色民宿、農民畫主題陶藝館、鄉村直播間、南孔文創咖啡店等入駐,基本形成“農民畫+文創+旅游+研學”的文化產業鏈。
在柯城區,不少村子都在琢磨推動鄉土文化變“錢景”這事。
衢州市郊,信安街道沙灣村是北宋賢臣“鐵面御史”趙抃的故鄉。這里風光迤邐,流經此處的衢江江面十分壯闊,已經成為當地“網紅”打卡地。“趙清獻公祭祀是浙江省級非遺。我們每年都會舉行廉孝宴,請村里老人免費吃飯,傳承趙抃文化。這么做也是為了風清氣正,讓大家一起支持集體經濟發展。”沙灣村黨支部書記任徐新虎介紹,目前該村引進少兒摩托車、露營基地、水上運動基地等項目,客流量的增加將帶動周邊區域增收。
衢州鄉間,九華鄉妙源村是中國唯一的春神句芒祭祀習俗保存地,“九華立春祭”廣為人知,以此為一個代表的中國“二十四節氣”已是人類非遺。妙源村黨支部書記舒紅飛一直在思考,怎樣將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變為促進村民增收的動力。“今年暑假,有20多批團隊來村里研學。現在村子接待能力有限,我們正在想辦法,豐富村子業態,打造特色產品,承接規模更大、數量更多的研學團隊前來學習交流。”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一村一社的發展更是如此。
中新網記者觀察發現,從“立春文化”“趙抃廉孝文化”,到“村晚文化”“農民畫文化”,當地打造的鄉土文化“有根可循”,并在“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形勢下擁有了生命力。
村村皆為景,景色各不同,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鄉村振興更可持續。事實上,推動鄉土文化變“錢景”的關鍵就在于營造參與感,并非憑空“造文化”“造風景”、“一廂情愿的搭臺”讓村民、游客“看戲”,而是要深挖特色,形成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讓村民當主角,邀游客做流量。(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9:28:23
- 2024年12月22日 18:26:01
- 2024年12月22日 17:05:36
- 2024年12月22日 16:58:29
- 2024年12月22日 16:51:33
- 2024年12月22日 13:38:29
- 2024年12月22日 12:19:32
- 2024年12月22日 10:11:46
- 2024年12月22日 09:21:13
- 2024年12月22日 09: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