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男”跨界講解員 他把龍門石窟講給世界聽
中新網洛陽10月5日電 (記者 韓章云)國慶假期,在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四面八方涌來的游客爭相一睹這處世界文化遺產的“芳容”。龍門石窟研究院金牌講解員馬丁也迎來繁忙季,一天上上下下往返龍門石窟好幾趟,向游客講述其背后的歷史故事。
今年38歲的馬丁是土生土長的洛陽人,一次偶然機會,這位從計算機專業畢業的“理工男”,跨界成為講解員,并在龍門石窟工作14年,為成千上萬批次的中外游客做過講解。
“最忙的時候一天講解要超過十趟,從早上8點講到夜游結束。”馬丁表示,正是通過這樣不斷地講解練習,他練好了普通話,掌握了講解工作的基本技能,并形成自己的講解風格。
講解工作是一個不斷沉淀的過程,也讓馬丁更加理解龍門石窟的珍貴。
“龍門石窟始于北魏盛于唐,斷續開鑿時間長達400余年,編號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對于龍門石窟的基本信息,馬丁早已爛熟于心,但最讓他迷戀的是這處世界文化遺產所蘊含的堅韌、智慧、包容的中華民族精神。
馬丁介紹,石窟本身是一種外來建筑形式,但在古代中國得到很好的發展,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結晶,而龍門石窟開鑿所歷經的北魏、唐代,也是中國古代民族融合的高峰期,其造像藝術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
“我覺得最典型的就是龍門石窟賓陽中洞。”馬丁解釋,賓陽中洞是北魏有記載的一個洞窟,與同時期云岡石窟相對比,能發現賓陽中洞的造像形象更加儒雅、有親和力,服飾上不再穿袒右肩式袈裟,而是穿具有漢服風格的著裝,具有鮮明的漢人特色,體現出北魏時期的民族融合特征以及漢文化的獨特魅力,是中華文化多樣性、包容性、兼收并蓄的表現。
繁忙的工作之余,馬丁也參加過電視節目、錄制短視頻,通過多種渠道向公眾講述龍門石窟的故事。
在今年4月份的一場網絡直播中,學識淵博、自信從容的馬丁圈粉眾多,粉絲數量從幾百攀升至近8萬,不少網友在線“催更”視頻,這讓馬丁對自己的工作有的新的認識。
“在現場聽我講解的游客還是少數,但網絡渠道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龍門石窟,更懂得龍門石窟的珍貴之處。”馬丁表示,龍門石窟自初建伊始至今,已歷經1500余年,對于現代人而言,除了要研究好、傳承好這寶貴的遺產,更重要的是保護好,“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為了將偉大的民族精神弘揚下去”。(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1日 18:24:20
- 2024年12月21日 14:15:48
- 2024年12月21日 12:39:30
- 2024年12月21日 00:32:32
- 2024年12月20日 14:20:56
- 2024年12月20日 14:08:53
- 2024年12月20日 14:04:55
- 2024年12月20日 13:39:25
- 2024年12月20日 13:19:22
- 2024年12月20日 10: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