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青年來華14年:愿做中外友誼使者
中新網銀川10月28日電 題:中亞青年來華14年:愿做中外友誼使者
作者 楊迪 徐英凡
當被問及最喜歡的中國食物時,正在此間參加中國(寧夏)—中亞青年友誼營的若賀曼有點“面露難色”,他說,中國美食太多了,讓自己“選擇困難”。
來自土庫曼斯坦的若賀曼今年30歲,已在中國生活、學習了14年。2010年,他通過選拔來華留學,進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學習。“那是我第一次來中國,我之前不怎么了解中國,只知道茶葉、長城、絲綢之路,還有演員成龍。”若賀曼說。
如今操著一口流利漢語的若賀曼,在來華留學之初還不會說中文。若賀曼回憶,自己剛來中國不久后,有一次想喝水卻沒有杯子,“那時我不知道‘杯子’用中文怎么說,只好向售貨員比劃。”最終他買到了杯子,也牢牢地記住了“杯子”的中文用法,他笑言,這是自己第一次課外的中文課。
得益于自身的努力和所處的中文環境,若賀曼的中文水平飛速提高,他也順利取得了本科、碩士學位。彼時,若賀曼決定繼續攻讀博士,這次他選擇的專業方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我16歲時來到中國,那時還是一個不是很了解世界的小孩。”若賀曼說,自己的成長經歷很大一部分是在中國,中國給了他學習的機會和平臺,他也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我不僅想了解中國文化,還有中國的方案、制度,所以選擇了這門專業。”
在中國的日子里,若賀曼見證了中國的發展。“你在中國想買什么東西,這里都有;微信支付寶很方便,很多事不用親自跑腿、不用排隊。”若賀曼說,他還在中國看到了越來越多的藍天白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等環保節能產品。
中國的文化亦令若賀曼沉醉。“中國文化很豐富,也有悠久的歷史。”若賀曼說,他經常去北京的民俗博物館,了解民俗文化背后的故事,“我覺得中國文化是一個整體,是相互銜接離不開的,其中的各種文化都很有意思。”
來中國多年,若賀曼已把這里當做自己的另一個家鄉。“我有很多中國朋友,在這里我很熟悉、很舒服,我自己沒有‘外國人’的感覺,就像是在家里一樣。”
抱著對中國的感情,若賀曼積極參與各類中外交流活動,在絲路青年論壇、中國網絡文明大會網絡文明國際交流互鑒論壇、中國—中亞合作論壇上,都有著他的身影。“我們也經常舉辦一些中外文化交流活動,希望更多中外青年參與進來,一起討論、互相學習。”
如今,若賀曼已完成學業,成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國際教育學院的一名教師,幫助留學生更快地適應中國生活。“作為中國與中亞關系的見證者、受益者,我想把自己的經驗呈現給新來的學生,培養更多知華、友華、愛華的青年,做中外友誼的使者。”若賀曼說。(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1日 18:24:20
- 2024年12月21日 14:15:48
- 2024年12月21日 12:39:30
- 2024年12月21日 00:32:32
- 2024年12月20日 14:20:56
- 2024年12月20日 14:08:53
- 2024年12月20日 14:04:55
- 2024年12月20日 13:39:25
- 2024年12月20日 13:19:22
- 2024年12月20日 10: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