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火塘邊的對話:中國減貧經驗如何“破圈”全球?
中新網怒江3月30日電 (記者 繆超)云南省怒江州是中國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曾是中國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之一。如今,怒江州十多萬人遷入城鎮,交通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產業發展充滿活力,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協調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怒江州不僅是減貧的實踐場,更是國際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窗口。前些年的脫貧攻堅、近年來的鄉村振興,大批中國媒體記者深入到怒江大峽谷,用紙筆和鏡頭記錄報道,鼓舞了怒江州減貧與發展,向世界講好了怒江故事、中國故事。
峽谷深邃幽靜,怒江奔騰咆哮。“傳媒光影·怒江巨變——中國減貧經驗的國際傳播”專題論壇29日在怒江小院民族文化演藝空間舉行。來自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日報社、中國新聞社等媒體的記者,與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共關系協會等高校、機構的傳媒專家學者,圍坐在傈僳族、怒族燃燒千年的火塘邊,以怒江為例,通過案例分享與專家點評的方式,探討中國減貧經驗國際傳播路徑。

“光影”在國際傳播中如何發揮作用?
專題論壇上,新華社云南分社記者胡超用近百張新聞圖片,全過程展示怒江州三個深度貧困村莊脫貧的歷史變遷。過去和現在的人物、房屋、村莊、交通等的畫面對比強烈,讓人直觀地感受到脫貧攻堅前后的時代巨變。有時候,一圖勝千言,這些“光影”在國際傳播中效果顯著,被美聯社、法新社等外媒大量采用,其中,一組獨龍江今昔巨變圖片被外媒采用超過100家次。
國際傳播如何既要“被看見”又要“有回音”?
2012年至2023年間,從貧困、到脫貧、再到鄉村振興,中國日報社記者持續深入怒江州獨龍江鄉,挖掘出一個個普通獨龍族民眾的故事,深深打動國外讀者。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站長李映青介紹,報道從平媒延伸至多媒體融合,打造了沉浸式閱讀體驗,短視頻作品在國內外主流社交媒體平臺積極發聲,借助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實現二次、三次傳播。“未來我們將運用大數據技術精準推送內容,用VR技術等新科技不斷創新國際傳播途徑,我們還在嘗試創造‘可觸摸的新聞’,未來有一天國外的讀者在閱讀中國日報時,掃碼就可以聞到獨龍江的草果香……”李映青說。

“故事出海”如何贏得全球共鳴?
當外媒用“東方主義”濾鏡審視怒江之時,中新社的筆觸和鏡頭對準的是這些場景——筑路難維護更難的獨龍江公路、古稀獨龍族文面女的“潮”生活、怒江八姐妹不同的人生選擇、峽谷上演的鄉村party……這些故事沒有“神秘感”,但有“呼吸感”。中國新聞社云南分社副社長張丹認為,國際傳播常被困在兩種敘事之間:或是鎖在玻璃柜中的“東方奇觀”,或是鍍著金邊的“史詩奇跡”。應從“獵奇”到“共情”讓國際傳播回歸日常敘事,從“景觀符號”到“治理邏輯”引發雙向共鳴,以一個個平凡但鮮活的故事筑起中國與世界間的理解之路。
“本土”與“全球”如何對話?
“我是一名怒族,12歲才開始說普通話。”來自怒江州融媒體中心的記者王靖生用帶著地方口音的普通話,講述了他記錄報道的怒江脫貧攻堅的點點滴滴。深處峽谷的怒江本土媒體如何開展國際傳播?王靖生分享說,地方媒體有優勢和短板,應充分發揮優勢,比如怒江州與緬甸接壤,怒江州融媒體中心近年來邀請緬甸青年到怒江體驗,透過他們的視角和話語向國際講好怒江故事、中國故事。
此次專題論壇是2025減貧治理與全球發展(怒江)國際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國外文局、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共同主辦的怒江論壇,吸引來自34個國家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近300位駐華使節、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出席,共話鄉村振興與現代化建設新路徑。(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7日 16:27:13
- 2025年04月07日 16:26:23
- 2025年04月07日 16:09:34
- 2025年04月07日 15:39:40
- 2025年04月07日 15: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