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落有聲,詩心長存——南開園送別葉嘉瑩先生
視頻:南開園送別葉嘉瑩先生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天津11月30日電 (孫淼儀 付熙恩 曲雅琳)今天,是葉嘉瑩遺體告別的日子。天津市第一殯儀館門口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各界人士前來送別。
昨晚,一陣生澀低沉的小提琴聲從迦陵學舍中傳出,南開園四周靜默,學生、市民、老者、孩童,佇立無聲聆聽。
11月24日, “詩詞的女兒”葉嘉瑩走了。幾天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絡繹而來,到南開園,悼念葉先生。
獨特的學舍 獨特的懷念
“請問,迦陵學舍怎么走?”這是近日在南開園中最常遇到的問題。24日至今,迦陵學舍前獻花的人總是排成長隊,幾乎每束鮮花都伴有一首詩作。
1989年,葉嘉瑩結束了半生漂泊,選擇留在南開大學任教。2015年,在學校與社會各界力量的幫助下,校方專門為她修建的迦陵學舍落成。古樸的磚瓦掩映在修竹之中,成為無數學子對于南開園的“初印象”中一處動人的所在。
據南開大學原常務副校長陳洪教授回憶,回到南開的葉嘉瑩“愉悅、綻放”著,在講臺上,吟哦唱誦之間,詩教文脈涌動。學舍常辦各類活動,只要一有機會,她就參與其中。這樣的活動極受歡迎,需要學生們提前好幾天報名預約。
“我一直很期待在迦陵學舍的某個轉角偶遇葉先生,可惜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南開大學文學院2022級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馬歆迪說。往昔的迦陵學舍,是葉嘉瑩潛心學術、傳承詩詞的一方天地;如今,這里匯聚著無盡的哀悼和惜別,人們用詩的方式追憶葉先生。
一堂“代代相傳”的課
大約十多年前,葉嘉瑩在“初識南開”講座中因為高血壓而無法講授。四個月后,在文學院組織的新年聯歡會上,她為大家補上了這一課。雖然講座的具體內容早已模糊,但葉嘉瑩始終筆挺的身姿和她身后那把未曾落座的椅子,給在場的每個南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天,同學們還表演了街舞、說唱等新潮節目,九十歲高齡的葉先生還主動向工作人員要來熒光棒,和大家一起開心地揮舞。
葉嘉瑩在南開授課數十載,影響力早已遍及世界。年輕學子們雖再也無緣親臨現場、感受大師風采,但是大師的精神已經寄寓在她的文字之間,持續地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南開人。
南開大學文學院盧楨教授說,他在追悼人群中看到了“老師的老師”和“學生的學生”。“五代、六代南開人齊聚于此卻沒有任何代溝,這是因為在追憶起先生時,我們有著相同的淚水和共同的青春記憶。”
因為葉嘉瑩的存在,“南開人”的身份愈發地鮮明了。“我們在彼此身上跨越了年齡的界限、時代的鴻溝,我們照亮的是相同的青春記憶,而這是葉先生幫助我們串連起來的,這是最讓我們感動的部分。”盧楨教授感慨。這幾日,他一直守在靈堂。
以詩意送別詩詞的女兒
葉嘉瑩終身致力于詩教傳承。為鼓勵學子熟誦中國古典詩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她于1997年設立了“葉氏駝庵獎學金”。在首屆頒獎大會上,葉嘉瑩認為所謂教學就是“薪盡火傳”,雖然個人的生命有限,但只要有人授業,文化的命脈就不會枯竭。
葉嘉瑩離世后,南開大學許多學院都重播了《掬水月在手》。學子們想用詩意的方式送別“詩詞的女兒”。”南開大學文學院2022級本科繪畫專業的魯奕彤同學說,“我們從早寫到晚,忙得已經來不及感到悲傷了。直到看到葉老遺像的時候,才知道這是能見到她的最后一面。”
“滿漢雙文”非遺項目傳承人、南開大學校友佟振海曾得到葉嘉瑩的許多幫助,他將挽聯上的詩句用滿漢雙文謄寫好,敬獻靈前:“先生對我的囑托我會一直記得。努力把非遺文化傳承好,就是告慰先生的在天之靈。”
北京林業大學的閻景娟教授是南開大學中文系1981級學生,曾在四十年前當面聆聽葉嘉瑩課程。沒能趕赴今天的送別,她以一篇長長的悼文,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懷念:“詩意的生活就是人的存在本質。有人說她是詩詞的女兒,而我要說,葉先生活出了詩詞的本體論意義。”
葉嘉瑩曾經說過,自己“要用生命去寫詩”。在漂泊離亂的時候,是詩詞成為了她的精神支柱。追憶她這一生,她確實是將自己活成了一首詩。閻景娟說,“你想知道詩歌的意義是什么,詩歌能做什么,你只需看看葉先生。在中國,除了葉先生,沒有人具有這樣的標識性。”(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6日 16:39:09
- 2024年12月26日 15:44:30
- 2024年12月26日 15:16:52
- 2024年12月26日 15:11:00
- 2024年12月26日 14:39:34
- 2024年12月26日 14:38:16
- 2024年12月26日 11:27:18
- 2024年12月26日 09:54:30
- 2024年12月25日 12:19:38
- 2024年12月25日 10: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