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丨鄭永年:中國式現代化能給全球化帶來什么?
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電 題:中國式現代化能給全球化帶來什么?
——專訪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
中新社記者 李曉喻
隨著烏克蘭危機不斷升級,經濟全球化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貿組織在內的多個國際組織和機構都在警示全球經濟分裂態勢,認為這會對各國增長前景造成重大影響。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球化將有何走向與前景,中國式現代化能給全球化帶來什么?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就此專訪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怎么看經濟全球化當前所處的階段和狀態?
鄭永年:現在的經濟全球化和1980年至2008年那段時間的經濟全球化確實有很大差異。當時的經濟全球化屬于“超級全球化”,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而且這個自由程度相當高,因此創造了海量的社會財富。但是現在,由于疫情和烏克蘭危機的影響,要素流通的范圍和層次都在不斷下降,出現了所謂的“逆全球化”。但逆全球化不等于沒有全球化,只是意味著全球化變得比較有限,是“有限的全球化”。
對這種調整,我認為不必過于悲觀。第一,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全球化不是一個線性發展的過程,而是有起伏有周期的。1875年至1914年,經濟全球化程度非常高;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全球化受到沉重打擊;二戰結束后又開始迅猛發展,從歐美擴散到日本,再到“亞洲四小龍”,等等。但是受冷戰影響,那個時期的全球化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只是半個地球的“全球化”。直到冷戰結束后,才出現了真正覆蓋全球、大多數國家都深度參與的“全球化”。所以拉長視角來看,“有限的全球化”不代表全球化的終結。
第二,目前全球化確實遇到很多問題,最主要的就是兩個不平等,即一國內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財富分配不公,以及不同國家之間貧富差距拉大,全球化創造的巨額財富被少數國家、少數人所掌握。在這種情況下,全球化按以前那個模式很難再走下去了,出現調整是很正常的,也是有必要的。現在西方國家特別是歐美,急需進行調整,保證基本的社會公平。
中新社記者:現在有很多機構認為,隨著烏克蘭危機持續,世界可能分裂成幾個不同的經濟集團。您對此怎么看?
鄭永年:這種擔心不無道理。從地緣政治來說,目前西方一些反華勢力確實在刻意塑造“一個世界兩個中心”的世界格局,即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權力中心,和一個以中國和俄羅斯為中心的權力中心。隨著地緣政治兩極化,世界經濟格局自然也會兩極化,演變成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市場體系,和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市場體系。當然現在還沒到這個程度,但趨勢確實是存在的。
但我對這個問題是比較樂觀的。第一,美國想復制冷戰時期那種“一個世界兩個中心”的做法,是不會成功的。美國本意是想利用烏克蘭危機實現歐洲國家內部的團結,以及歐洲和美國的團結,現在看來都失敗了。由于能源危機,歐洲現在分裂的趨勢遠遠大于團結。再者,烏克蘭危機大部分的經濟后果都由歐洲國家承擔,美國坐收漁利,所以歐洲和美國的團結也沒有實現。
另外,美國這種兩極化策略,在印太地區也不成功。作為注重獨立自主決策的國家,印度一直沒有完全倒向美國,它在如何處理與俄羅斯、與中國關系上有自己的主張,絕不會成為美國的附庸。至于東盟國家,同樣也不愿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不贊成“一個世界兩個中心”。而沒有東盟國家的配合和支持,美國要在亞洲將世界兩極化,是實現不了的。
第二,中國不是蘇聯。過去40多年來,中國是在開放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中國經濟本身就是世界經濟的一部分,與世界經濟互相掛鉤、互相嵌入、互相依賴,而非當年蘇聯那樣是一個比較封閉的體系。而且,中國也不會像蘇聯搞兩極爭霸。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西方要搞“一個世界兩個市場”,是很難的。
總的來說,西方在地緣政治上搞“一個世界兩個中心”,經濟上搞“一個世界兩個市場”,很吃力,也注定會失敗。
中新社記者:您剛才提到現在是處于“有限的全球化”,這種全球化有哪些新特征?或者說您認為全球化應該進行哪些調整以便更好推進?
鄭永年:第一,“弱政府”要向“強政府”轉變。歐美在全球化浪潮中之所以遇到很多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府太弱了,沒有能力調節好收入分配,更好實現社會公平。因此應該強化政府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和作用,不能讓全球化被少數跨國公司壟斷。政府在處理收入分配、維護國家經濟主權方面的能力越強,全球化就越可持續。
第二,我想強調,不能只從西方的視角來看待全球化,而要從全球的視角去看,要看到全球化出現了新的推動力。比如中國近年來推進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都是旨在提高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發展能力的。按這個路徑走下去的話,發展中國家會成為全球化新的主角,全球化將獲得新的發展動力。
中新社記者: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您認為對中國來說,當前應該怎么做,讓全球化得到更好推進?
鄭永年:我認為作為一個大國,中國應當更加注重包容性,致力于共同發展。如果你自己發展得很好,但其他國家發展不起來,這個世界將是不穩定的。只有讓多數國家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中國才能發展得更好,全球化才能有更好的前景。
中國需要進一步切實擴大開放。只要中國保持開放,讓全球資本持續流入,就會使那些要塑造“一個世界兩個市場”,與中國“脫鉤”的企圖無法實現。
中新社記者:中共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您認為這對解決全球化遇到的問題有何意義?
鄭永年:我認為,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做到物質、人與制度這三大層面的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只有推進全方位的、均衡的,而不是單向度的現代化,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實際上是以中國的方式來應對世界所有國家都面臨的問題。例如,美國正是因為沒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所以在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情況下催生出了民粹主義。全球化也正是因為一個國家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之間,不同國家之間的財富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日益嚴重,才急需調整。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認為中國方案是有全球性意義的,它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結合。如果中國的道路能夠解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也將有助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完)
專家簡介:
鄭永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Springer-Nature) ARPE學術期刊(The Asian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主編、羅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中國政策叢書》(China Policy Series)主編和世界科技書局(World Scientific)《當代中國研究叢書》(Series on Contemporary China)共同主編。
獲中國北京大學法學學士(1985)、法學碩士(1988)、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碩士(1992)、博士(1995)。歷任中國北京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系講師;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資深研究員;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所長。曾任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和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研究員。主要從事國際關系、外交政策、中美關系、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系研究。近年來,先后出版和主編著作近百部,其中英文專著10余部。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7日 10:47:12
- 2024年12月27日 10:26:37
- 2024年12月26日 17:29:07
- 2024年12月26日 11:24:16
- 2024年12月26日 10:36:25
- 2024年12月26日 10:18:02
- 2024年12月26日 09:52:44
- 2024年12月26日 09:45:05
- 2024年12月26日 07:44:04
- 2024年12月25日 21: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