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邢廣程:為什么說中華文明一以貫之?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為什么說中華文明一以貫之?
作者 邢廣程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邊疆研究所所長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有著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歷史,是唯一自古延續至今、未嘗中斷的文明。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如何理解中華文明的一以貫之?如何在特別的歷史方位上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如何為當下中國與未來中國處理好文明互鑒的問題?首先需要理解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第一,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關于文明問題,學界已有大量研究。今舉西學兩例:一是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提出舉世聞名的“文明沖突論”。他認為世界上主要文明有十二個,現有五個文明仍然存在,分別是中國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蘭文明和西方文明。值得注意的是,他認為中華文明不僅是中國文明,和國土概念是不一致的,超越了中國的國家范圍。另一個對文明闡述比較深刻的西方學者是湯因比(Arnold J. Toynbee),他著有《歷史研究》,認為一共有二十六種文明,其中二十一種文明現在還存在,其中有古代的原始文明,中國就屬于此類。
上述這些文明除中華文明外,都沒有連續性: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被中斷的文明。一些外國學者對此論蓄意歪曲,其實是政治偏見問題。
此外,中華文明不是從容地保持五千年,中華文明也遭受了很大挫折危機。五千年來,中華文明的空間是由定居的農耕文明和流動的游牧文明共同組成的,這是中華民族共有的家園,有戰有和是內部的事情。而1840年,中華文明遇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異族入侵,受到來自所謂西方最先進文明、實際上以最野蠻方式發出的威脅。所以中華文明延續發展下來非常不易。那么,中華文明的底氣何在?
就在于第二個特性,創新性。中華民族有內在的動力機制和動力源泉。創新性就是中華文明有內生動力、不斷創新,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勇于接受挑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也需要創新性,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是統一性。中華民族歷史上就有一個“大一統”的傳統,秦朝是第一個統一朝代。隨后中國歷史有分有合,但統一是歷史趨勢。統一并不簡單等同于疆域問題,而是綜合性的、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統一空間問題。此次習近平總書記從文明的高度指出中華民族統一性,說明大一統是五千年來中國一以貫之的。
第四是包容性,這個是中華文明歷史上做得最精彩的,突出體現在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道教是土生土長的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新教、天主教等都是從外面傳入的。中華文明的一個奇跡就是,把外來宗教佛教幾乎融合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到各族人民的生活、語言當中,在此過程中本土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伊斯蘭教亦如此。伊斯蘭教在7至9世紀傳到中國,此前通過宗教戰爭打敗西域的佛教得以進入今天的新疆地區。但伊斯蘭教在中國能站住腳,也因為出現了本土化現象。從福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清真寺,到北京秀水東街的清真寺,都能看到伊斯蘭教同當地文化的結合。
第五是和平性。我認為,一種文明與其他文明相處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平性。而中華文明做到了這一點。對比古代歐洲從波斯帝國一直到羅馬的亞歷山大大帝一波又一波的帝國侵略擴張,中華民族素有和平的基因,而中華文明也因此避免了很多災禍。所以中國現在走和平發展道路,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
歷史空間與現代文明
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和突出的統一性,是從文明的時空觀概括了中華民族的特性。
歷史中國—現實中國—未來中國,這是一個時間維度;空間維度就是統一的國家空間,即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統一的中華民族空間。這個空間既是物理的,也是精神的,精神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有了時空架構,其內在動力機制是什么?中華文明為何能延續五千年且將繼續延續下去?就是中華民族有創新精神。且創新精神不是自動生成的,必須要進行創造性轉化。
中華文明能夠有連續性,首先是因為有包容性:對內包容,對外包容,對內各民族之間包容,對外對其他民族文明包容,兼收并蓄。此外,中華民族和其他民族外部的關系是什么?和平性回答了這個問題,就是和平共處。
所以這五個特性是完整的邏輯體系,這五個特性及關系,完整地勾勒出中華民族的行為邏輯和歷史邏輯。
而五大特性和現代文明是什么關系?五大特性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基礎,即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就是建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基礎。當下中國的主要任務是要把中華文明延續下去。
中華文明的創造性決定了這五個特性需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如今中國進入了小康社會,要獲得更深刻的文化動力、思想動力,就要使馬克思主義更加中國化、時代化,更符合中國實際,需要和中國傳統文化獲得緊密的結合,創造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形態。這是中國獲得思想動力根源的非常重要的內在體現,實現文化主體性和文化創新的自覺性,最后實現精神的獨立自主,形成完全的中國式現代化所需要的文化形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定位了中國發展的坐標,讓中國在精神上到獨立自主的境界,形成新階段的思想解放。中國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路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這種從“道路”到“經驗”再到“理論”的升華恰恰表明中國在“堅持走自己的路”,在“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動”,在鞏固“文化主體性”,在“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第二個結合”要解決“思想和文化的主動”問題和新文化建設的自覺性問題,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非常重要的體現,要建立獲得強大、內生性的、獨立自主的、有原創動力的文明動力機制。
民族復興與文明互鑒
中華文明實現延續發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還需應對世界文明格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處理好文明交流和文明互鑒的問題。歷史上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之間的關系是兼收并蓄、和平相處,但現在中國與未來中國還面臨“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是何關系”的問題。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一直擁有兼收并蓄的胸懷,且與其他文明和平相處。中華文明要延續下去,不是以征服其他文明為前提的,而恰恰是要和其他文明進行交流互鑒,才能獲得生命力。中國式現代化走的是和平發展道路,決不會走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他人的老路。中國不接受“新冷戰”的說法,也不接受“文明沖突論”。
如今西方文明不僅強勢,還是不包容的、不說理的,現在中國需要在策略上應對這個問題。中國需要堅定不移地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發掘五千年文明史的豐富資源,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經驗,解放思想、打開禁錮,揭去近代以來蒙在中華民族心理上的陰影。與西方文明互動博弈的經驗,需要中國去總結。(完)
作者簡介:
邢廣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一級研究員、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委員。2013年獲俄羅斯“普希金”獎章,2018年當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2020年被授予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榮譽博士”稱號。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3日 15:49:24
- 2024年12月23日 14:13:38
- 2024年12月23日 12:01:50
- 2024年12月22日 16:48:36
- 2024年12月22日 15:53:01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