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行動收官,6家央企新“航母”誕生,新一輪國企改革怎么干?
文/龐無忌
2022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收官。國務院國資委透露,2023年,將乘勢而上組織開展新一輪的改革深化提升行動。
改革再出發,離不開全面的復盤。
過去三年的成績單怎么樣?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玉卓近日表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現了“三個明顯成效”預期目標: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上取得明顯成效,在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上取得明顯成效,在提高國有企業活力和效率上取得明顯成效。
三年來,國企三項制度(勞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更大范圍落地見效,中央企業存量法人戶數大幅壓減,“兩非”(非主業、非優勢)、“兩資”(低效、無效資產)清退任務基本完成,企業辦社會和歷史遺留問題全面解決,鼓勵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三年來,中國星網、中國稀土集團等6家新央企誕生;“兩化”重組、中國電科重組中國普天、鞍鋼重組本鋼等陸續完成,成為外界觀察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脈絡的重要窗口。
這次改革有何不同?
“通過三年行動,國有企業改革實現歷史性突破,很多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彭華崗介紹。三年行動的實施,有力破除了一系列體制機制障礙,有效解決了一系列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
軍需央企新興際華集團以三年行動為契機,推動2006年以來結構調整力度最大、涉及范圍最廣、調整幅度最深的一次改革。調整涉及二級公司10家,三級企業50余家,劃轉托管戶數占集團所屬企業總量的四分之一。公司經營走上正軌,2022年全面完成各項預算指標。這是2019年以來首次能夠按照預算進度完成指標。
三年行動之所以能取得一系列突破,與它在國企改革史中的歷史坐標和特點密切相關。改革開放以來,國企改革大概經歷了四個階段,改革的主要內容也從第一階段的“放權讓利”到第二階段的制度創新和結構調整,再到第三階段的完善國資監管體制。十八大以來,我們進入第四個階段:新時代全面深化國企改革時期。
與之前的改革相比,國務院國資委指出,2020年啟動的三年行動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強調發揮國有經濟的戰略支撐作用,體現時代性。過去幾個階段改革的目標都是要把國有企業打造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三年行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即:通過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在創新引領、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保障社會民生和應對重大挑戰、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等方面的戰略支撐作用。
三年行動中,中遠海運集團擔當服務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的聯通者。2021年,該集團完成出口箱量占中國出口集裝箱量的比重約15%;為100多家電廠提供了電煤運輸服務,承運內貿煤炭2.2億噸。集團用1/18運力承運了全球1/10貨運量,為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強調系統集成、協同高效,體現全面性。以往的國企改革往往都是針對性地解決單項問題,聚焦某一類改革重點任務,從局部推進改革。三年行動不是某一局部性的改革,而是全方位的改革,改革推進也不是單個擊破、單兵作戰,而是全面展開、協同并進的。
三年行動中,中國建筑集團層面確定改革任務105項、改革舉措385項。集團以系統思維推動三年行動落實落地。截至2022年10月底,改革主體任務全部完成。2022年中建集團營業收入預計將邁上2萬億元臺階,持續穩居全球最大投資建設集團。
三是強調要辦事、見行動,體現實效性。三年行動重點解決企業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布局結構不優、三項制度改革“三不能”等重點難點、瘀點堵點問題,推動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
以老國企中國一重為例,通過改革扭轉效益滑坡、連續三年虧損的困境,徹底改變了國有企業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等突出問題。三年來,中國一重利潤總額增長422.84%,凈利潤增長424.52%,營業收入增長209.92%。
國有經濟布局優化
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是三年行動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廣受市場關注的“重頭戲”。在這一過程中,國有經濟加快向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領域集中。
據統計,經過三年行動,中央企業超過85%的資產集中在國民經濟20個行業大類,13個行業大類資產規模超萬億元,涉及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領域營業收入占比超70%。
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投資方向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國有經濟的流動趨勢。作為首批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企業,國投集團運用“直投+基金”的方式,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方面在生態環保、新材料、檢驗檢測等細分領域,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直接投資力度。目前,國投共有高新技術企業48家,較2020年初新增24家。
另一方面,成立了國投創益、國投創新、國投創業等基金管理公司,建立了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以國家級產業基金為主的基金體系。以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為例,截至2021年底,基金累計投資124個項目,引領帶動社會資本2738億元,實現中央財政出資放大約33倍。
2020年以來,中央企業新能源、新材料、5G應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投資增速超過20%。近年來,央企年均投入超100億元支撐汽車芯片等新產業建設,集中資金支持關鍵領域發展。
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是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的重要手段。三年行動中,多家航母級央企浮出水面,6家新央企組建。
國務院國資委透露,三年來,相繼完成“兩化”重組、中國電科重組中國普天、鞍鋼重組本鋼。根據國家戰略需要,新組建中國星網、中國稀土集團、中國電氣裝備、中國物流集團、中國礦產資源等6家企業。通過國源公司整合10家中央企業煤炭資源,指導中國電信聯合多家中央企業打造國家云公司。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正式劃轉移交國資委監管。
以鋼鐵“航母”中國寶武為例,2022年末,中國寶武與中鋼集團實施重組。這只是該集團不斷整合擴容的縮影:中國寶武是2016年由原寶鋼集團與武鋼集團聯合重組而來。近年來,中國寶武基本是一年并購整合一個千萬噸級鋼鐵企業,相繼聯合重組了馬鋼集團、太鋼集團、山鋼集團等。2020年中國寶武鋼產量達到1.15億噸,問鼎全球鋼企之冠。2021年,中國寶武經營業績創歷史最好水平。
中國寶武并非個案。多家央企在經歷戰略重組后,實現跨越式發展。據統計,十八大以來,先后有27組49家央企實施戰略性重組,國資委監管的央企數量從10年前的117家調整至目前的98家。
新一輪國企改革行動蓄勢待發
向改革要動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彭華崗介紹,國資委正圍繞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研究謀劃新一輪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方案。
他透露,新一輪改革將在鞏固深化三年行動成果的基礎上,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提高企業活力和效率,打造一批創新型國有企業,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更好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
新一輪國企改革會聚焦哪些領域?
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研究總監周麗莎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表示,目前國企仍存在市場化選聘不足問題,選人用人需要更加開放。同時,也有激勵不足,與市場上同行業的回報相比差距較大;以及容錯機制不足等問題。
她認為,新一輪改革將進一步推動國資國企市場化改革,推動三項制度改革、積極穩妥分層分類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職業經理人制度等。推動國有企業科技創新發展,加大研發投入,穩定科研人才隊伍,建立可持續的科研投入機制和具有競爭力的激勵機制。
“通過深化改革保持國有經濟規模的合理增長,促進國有經濟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行業和重點領域、戰略性新興領域集中”,周麗莎說。
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國企混改與員工持股研究中心負責人朱昌明對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表示,2023年要鞏固深化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成果,新一輪改革的重點是對國資國企的體制機制進行深化提升。
朱昌明說,過往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好比建設“毛坯房”,房屋框架已經形成但是精細化程度不足;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好比“毛坯房精裝修”,將大大提升新國企體制機制的精細化水平。因此,新一輪國企改革,重點在混改、三項制度改革、中長期激勵、公司治理等領域。
一是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但是混改的邏輯發生調整,更加注重促進國企民企協同發展和發揮國有企業引領帶動作用。
二是以“弘揚企業家精神”為中心,持續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構建完善全員新型經營責任制,加強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精準考核和剛性兌現,更大力度推動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落實落細。
三是員工持股等中長期激勵將迎來擴面提質,創新領域跟投試點工作全面啟動。
四是進一步深化分類改革,更好發揮國資央企在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核心功能。
五是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
其中,他認為,國企專業化整合以其方式更加靈活、內涵更加豐富的優點,將成為未來央企重組整合的主要手段。
國是直通車精選:
- 2024年12月18日 09:17:39
- 2024年12月17日 09:35:03
- 2024年12月17日 09:33:57
- 2024年12月13日 13:24:02
- 2024年12月11日 09:17:56
- 2024年12月09日 09:35:20
- 2024年12月04日 08:42:02
- 2024年11月28日 14:49:38
- 2024年11月28日 14:42:12
- 2024年11月28日 14: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