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推動眼科智能診療模式“出海遠航”
中新網廣州3月2日電 (記者 蔡敏婕)廣東省眼科高質量發展論壇2日在廣州舉行。記者在論壇上獲悉,自2013年起,廣東連續派遣援外眼科醫療隊,并推動眼科智能診療模式“出海”,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專業眼科醫療服務。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是內地規模最大的公立眼科醫院,也是內地唯一的世界衛生組織眼健康與視覺合作中心。
在印度洋、南太平洋上的眾多島國,因緯度低、日照強,白內障是高發病。但是,這里醫療資源匱乏,許多患者都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醫治。
自2013年起,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連續十余年派遣援外醫療隊,遠赴薩摩亞、斐濟、塞內加爾等10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為當地眼疾患者提供專業、便捷的眼科醫療服務,輸出先進診療技術,并開展醫院共建合作,給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高水平醫療隊。
截至目前,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已有9批醫療隊隊員來到馬爾代夫開展眼健康篩查與治療,接診門診量近6000人次。與此同時,該中心接收馬爾代夫醫護人員到廣州學習培訓。

納菲薩·阿卜杜勒·拉蒂夫(Nafeesa Abdul Latheef)是來自馬爾代夫的醫生,如今她正在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進修。
在廣東省眼科高質量發展論壇舉行期間,納菲薩·阿卜杜勒·拉蒂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醫療隊工作一直保持一致,有時候在當地停留時間長達6個月,他們的工作得到當地研究所和居民的贊賞。”她表示,當地熱切期待中國醫療團隊再次到馬爾代夫。
在納菲薩·阿卜杜勒·拉蒂夫看來,廣州科技發展水平很高,在眼科醫院進修的這段時間,她體驗了不同領域的科技,包括通過模擬器運作和進入手術室進行實操,從而提高眼科手術水平,“這些對我們的工作來說大有裨益”。
2024年12月,中山眼科中心將自主研發的AI數碼裂隙燈捐贈給馬爾代夫中馬眼科中心,醫生只要拍攝患者的裂隙燈檢查照片并上傳,系統便可在1分鐘內生成診斷報告和治療建議。
“我們島國面臨地理和資源的挑戰,在每個島嶼上建立專科醫院并不可行,因此移動解決方案能有效應對我們的人口和資源問題。”納菲薩·阿卜杜勒·拉蒂夫說,希望中國的眼科智能巡診車可以來到馬爾代夫眼科中心,提供優質的醫療診斷服務。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林浩添表示,自2015年起,該中心在智能診療、移動醫療服務及國際化合作領域探索,實現從技術到模式的突破。
在技術研發方面,中山眼科中心開展AI眼病篩診全球落地試驗,將真實世界多病種篩查準確率提升至97%;研發遠程操控誤差小于0.1毫米的高精度手術機器人,完成全球首例粵港澳——海南跨海手術;在落地應用方面,研發ChatZOC眼科大模型已經在馬爾代夫應用。
據介紹,中山眼科中心還將以“技術輸出、標準共建”為路徑,通過與各國政府部門以及國際眼科機構的深入合作,推動眼科智能診療模式“出海遠航”,走向國際,將中國優質的眼科醫療資源輸送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8日 14:29:15
- 2025年04月08日 14:03:25
- 2025年04月08日 13:50:26
- 2025年04月08日 13:16:16
- 2025年04月08日 11: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