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票幾乎售罄 戲曲線上“出圈”線下“破圈”
“淇水悠悠無語深流,琴簫和鳴不盡離愁……”9月末,北方昆曲劇院原創昆劇《國風》在北京天橋劇場上演。與傳統昆劇不同,《國風》借鑒話劇、歌舞演出的舞美、燈光等元素,結構更精煉、語言更樸素,給戲迷們帶來新的體驗。劇終謝幕時,觀眾的掌聲和喝彩聲在劇場內久久回響。
“太值了,今晚出演的有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表演水平高,票價卻劃算得很。”現場觀演的徐媛告訴記者,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推出優惠活動,原價100元的觀演票僅用30元就購得了。
當晚門票幾乎售罄,哪怕是在疫情前,這也是很少見的。“疫情期間不少演出取消了,即便開演,上座率也不太理想。”北方昆曲劇院青年演員潘曉佳說。此外,以往劇院每年都會組織2場以上巡演,疫情發生后巡演一直暫停,給劇院收入帶來較大影響。
來自北京市西城區的趙紫來是一名資深票友,2021年他累計觀看了90多場戲劇演出。“受疫情影響,一些演出取消或延期,戲迷朋友難免有些失落。”趙紫來告訴記者,由知名京劇演員史依弘領銜的《南北京劇名家名劇京津演出周(北京站)》原定于2021年11月開幕,中途兩次延期,后又一度取消。今年中秋節期間,史依弘終于在北京開演。“盡管不是原班人馬,演出戲碼也有調整,但能看到喜歡的演員和劇目總是好的。”趙紫來說。
演員隔離、檔期沖突、排練場地封鎖、經費預算有限……當線下演出市場遭受沖擊時,直播間成為戲曲行業的新戲臺,各類“云演出”反響不俗。抖音平臺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以來,北方昆曲劇院開展直播14場,累計觀看人次超過1478萬人次。其中,《牡丹亭》《西廂記》等經典劇目展播單場觀看人次均超百萬。
“在線下要觸達百萬觀眾是很難的,直播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在保留劇場基礎的同時,讓更多人更方便地欣賞戲曲。戲迷和演員也可以在直播間相互交流、增進共情,幫助我們不斷改進。”潘曉佳說。
對于“云演出”新模式,也有觀眾認為,看戲就該在現場真聽真看真感受。趙紫來認為,從戲曲推廣的角度看,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可以填補觀眾無法到現場觀演的缺憾,以更加新穎有趣的方式加速優秀作品傳播。“但不可否認,戲曲是一門現場藝術,面對面觀演更能感受演員一招一式背后的功夫以及經典作品所蘊含的文化魅力。”趙紫來說。
數據顯示,僅抖音平臺就已有200多種戲曲開通直播,過去一年開播超80萬場,累計看播人次超過25億人次,平均每場觀看超過3200人次,相當于每場戲曲直播都是一場中型演出。除了穩定的表演空間,直播帶來的還有新的收入機制,打賞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戲票”,超過70%的已開播戲曲劇種獲得過直播收入,不少戲曲演員更是通過直播找到了新的發展路徑。
“從內容生產到業態創新,文化領域呈現出鮮明的數字化印記,這對戲曲傳播和觀演互動產生了深刻影響。”在中國戲曲學院教師張芃看來,作為戲曲展演傳播的新媒介,在線直播、短視頻等新興方式促使戲曲創作者在內容選擇和受眾參與等方面尋找“網感”,不少作品借勢“出圈”,數字時代的戲曲迎來發展新機遇。
線上“出圈”,線下也要“破圈”。疫情之下,各家劇院堅持創作,紛紛推出新作品、打造品牌劇目,以饗觀眾。
北方昆曲劇院發起“觀其復”系列復古風格昆曲劇目展演,對傳統昆曲進行實驗性復原,推出元雜劇及明清傳奇《憐香伴》《墻頭馬上》等劇目,同時,推出抗疫主題戲曲元素話劇《逆行者》,以新藝術形式向醫務工作者表達敬意,獲得不少昆曲愛好者的肯定。
“既要返璞歸真,又要守正創新,這就要求有深厚的專業功底。”潘曉佳表示,新劇目都要歷時數年、幾經打磨,才能登臺與觀眾見面。“讓古老的昆曲藝術得到當下觀眾的肯定,同時傳遞新風尚、正能量,更重要的是,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張芃表示,戲曲行業正著力探索新做法、新渠道、新空間。她建議:“在生活美學大眾化的時代背景下,要更加注重戲曲消費需求與文化產品供給的有效結合,創造戲曲消費新場景,不斷挖掘‘演出+’融合發展模式的巨大潛力。”
從昆曲《牡丹亭》的長演不衰,到粵劇《白蛇傳》的跨界出新,再到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漸入佳境,這些都說明,演出不會被劇場所限,戲曲行業也不會被一時的困難擊倒。“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演出都會繼續。我們將不斷排演傳統戲、創排新戲,與時俱進,用心將古老的昆曲藝術繼承傳播。”潘曉佳說。
曾詩陽 康瓊艷
經濟日報
文娛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9:00:51
- 2024年12月22日 18:58:09
- 2024年12月22日 09:45:58
- 2024年12月22日 09:29:37
- 2024年12月22日 08:35:14
- 2024年12月21日 20:42:42
- 2024年12月21日 18:51:05
- 2024年12月20日 11:33:57
- 2024年12月19日 11:09:13
- 2024年12月19日 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