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發現西周時期采邑性聚落遺址
中新網西安1月8日電 (記者 阿琳娜)記者7日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人員在富平縣長春村發現一處規模較大的西周聚落,初步判斷為西周時期關中東部一處采邑性聚落,為研究西周采邑制度和政治格局等問題提供了新的材料。
長春遺址位于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長春村,地處石川河東岸、北山山系南麓的開闊臺地上。從2022年10月起,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渭南市博物館、富平縣文旅局對遺址內部分被盜西周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2024年,為進一步弄清遺址范圍、聚落結構及墓地分布等,開展了系統性的調查、大規模勘探和發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獲。通過調查,初步廓清了遺址的聚落是由居址區和大型公共墓地兩部分組成,西南臨石川河河灘,東北以自然沖溝為界,總面積約300萬平方米。
公共墓地位于遺址的東北部地勢最高的區域,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已探明西周時期墓葬和車馬坑超過3000座,墓地內大多數墓葬墓向統一為北偏東,很少有相互打破關系,表明該墓地是經過有序規劃的一處大型公共墓地。根據墓地區域的空白地帶可將墓地分為南、北兩個墓區。目前已發掘揭露西周墓葬70余座,車馬坑5座。
墓地內墓葬按形制規模可分為四類,最高級的“甲”字形大墓,共探明9座,集中分布在墓地北區最北部,與中、小型墓之間無明顯界限。車馬坑數量較多,除甲字形大墓旁的大型車馬坑外,墓地內還有規模較小的車馬坑或馬坑,其中車馬坑均為拆車埋葬。
墓地早期曾遭系統性盜掘破壞,墓葬棺槨結構保存較為清晰,隨葬品和人骨擾動較大。墓葬內仍出土有銅、玉、石、陶、原始瓷、琉璃、蚌、海貝等器物。從墓葬形制及隨葬器物特征可以判斷,墓地應是一處以姬姓周人族群為主體的公共墓地,時代集中在西周晚期。
居址區位于墓地西南,二者中間有一條溝作為分界。居址區文化遺存較為豐富,目前清理了包括灰坑、墓葬、房址、陶窯,溝渠等各類遺跡300余處,遺物除常見的日用陶、石、骨角牙蚌質器物外,還見有銅刀、銅刻刀、卜骨、骨甲片、石玦等特殊遺物。特別是發現了與鑄銅相關的陶范、爐壁等遺物,與制陶相關的集中分布的陶窯,以及與制骨相關的骨角廢料等遺存,這些性質明確的遺跡或遺物為揭示居址區手工作坊的分布提供了重要線索。居址區內還存在墓葬與灰坑相互打破的“居葬合一”現象,豐富了對于遺址內居葬關系的認識。根據遺跡間層位關系和出土陶器形制特征判斷,遺址至遲在西周中期開始形成,并一直延續至西周晚期。(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1月08日 15:36:00
- 2025年01月08日 14:31:50
- 2025年01月08日 14:31:47
- 2025年01月08日 10:36:09
- 2025年01月08日 10:04:29
- 2025年01月08日 10:01:45
- 2025年01月08日 07:37:20
- 2025年01月08日 07:29:37
- 2025年01月07日 13:37:54
- 2025年01月07日 13:24:43